小暑至,盛夏始

2025-07-07

官网(手机端).jpg

  • 含义

    古人说,“暑,热如煮物也”。小暑时节天气变化,就是由“烤”到“蒸”的转变。

  • 时间

    一般入伏正好是在小暑期间。今年7月20日入伏,持续30天。

  • 天气特征

    小暑节气,往往标志着“出梅”和入伏。

    出梅长江中下游地区迎来从梅雨到酷暑的转变进入到一年中高温闷热天气最为频繁的时候。

    入伏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从夏至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起,一般入伏正好是在小暑期间。今年7月20日人伏,持续30天。

  • 小暑三候

    一候温风至“一候温风至”是中国传统节气物候文化中的表述,通常用于描述二十四节气中某个节气的初候特征。这里的“一候”指的是该节气的第一个五天时段(古人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约五天),“温风至”意思是温暖的风到来,标志着天气逐渐变热,进入夏季的开始。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夏至或小暑节气的物候特征。



    二候蟋蟀居字“二候蟋蟀居宇”是中国古代节气物候中的一个描述,出自《礼记·月令》。它指的是立秋节气的第二个五天(古人将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这里的含义是:到了立秋之后的第二个五天,天气开始逐渐转凉,蟋蟀不再在田野中活动,而是躲进屋檐下或者石头缝中避凉。用“蟋蟀居宇”形象地表达了天气由热转凉的变化,也反映了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判断节气变化的生活智慧。


    三候鹰始鸷“三候鹰始鸷”是中国古代节气物候历法中的用语,通常用于描述二十四节气之一“小暑”或“大暑”期间的自然现象。具体解释如下:- “三候”指的是一个节气分为三个五天的时间段(每五天为一候),这是古人观察自然变化的基本单位。- “鹰始鸷”意指到了这一候,老鹰开始变得凶猛,频繁活动并捕猎。因为此时天气炎热,鸟类较多,且鹰类在此时也进入繁殖后的活跃期。整体意思是:进入该节气的第三候,鹰类开始变得凶猛并频繁活动。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生态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细致观察。


  • 习俗

食新

岭南地区将食新习俗与小暑节气结合,选定节气后第一个辛日举行仪式。传统操作包含三个步骤:
  • 将少量新米与陈米混合
  • 加入当季采摘的苦瓜、豆角等蔬菜共同烹煮
  • 用餐前需先盛出部分饭菜供奉祖先
    这种习俗既体现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也包含祈求来年丰收的象征意义。相关谚语"小暑吃黍,大暑吃谷"反映出节气与农作物成熟期的对应关系

头伏吃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在三伏天中的“头伏”这一天,人们有吃饺子的习惯,寓意着祈求健康和好运。这种习俗与古代的节气文化和饮食习惯有关,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晒伏

“晒伏”是中国传统民俗中的一种习俗,主要指在三伏天期间通过晒太阳或曝晒物品来驱邪避暑、保健养生的行为。具体包括人们在烈日下活动以增强体质,或是将衣物、书籍等物品拿出来曝晒以除湿防霉。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条件进行健康调养的智慧。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