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正值“三伏天”,高温湿热交织,易伤阳气、耗津液,养生需以“防暑、防湿、防寒”为核心,兼顾“静心、午休、食苦”的调养原则,具体要点如下:
防暑邪
高温时段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遮阳帽、穿浅色透气衣物,备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
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出汗多时饮用淡盐水或含钾食物(如香蕉、菠菜)。
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暑症状,立即移至阴凉处降温。
防湿邪
饮食注重健脾利湿,多吃薏米、赤小豆、莲子、冬瓜等食物,搭配山药增强脾胃运化。
适度运动排湿(如散步、太极拳),运动后待汗干再沐浴;睡前热水泡脚促进湿气排出。
防寒邪
避免贪凉饮冷,少食冰镇饮品及生冷食物,防止损伤脾胃阳气。
空调温度控制在26-28℃,避免冷风直吹;运动后不可立即冲凉。
宜静心
保持情绪平稳,通过冥想、听轻音乐或练习书法绘画收敛心神。
“闭目养神”缓解烦躁,每日闭眼休憩数次,每次5-10分钟。
宜午休
保证子时(夜间)充足睡眠,午间小憩20-30分钟,缓解疲劳、养护心神。
宜食苦
适当摄入苦味食物清心火:苦瓜清热开胃,莲子心泡水缓解口舌生疮,金银花茶防暑热。
饮食原则:清淡易消化,多吃绿豆、丝瓜、黄瓜等清热食材,晚餐喝粥(小米南瓜粥、薏仁芡实粥)补充元气。忌油腻、辛辣,每餐七分饱。
运动建议:
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低强度运动(游泳、八段锦),时长≤30分钟。
避开高温时段(10:00-16:00),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饮品。
特殊人群注意:老年人及心脑血管患者需规律监测血压,减少高温外出;腹泻时禁食观察,必要时就医。
通过以上“三防三宜”的协同调节,可有效应对大暑湿热,增强体质,平稳度夏。
科普来源:人民网、人民好医生